全国拉闸限电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职府用户 | [ 标签:金融/投资/证券 ] 2021-09-27
近期各地频频拉闸限电,夏季用电高峰期明明已经过去了哇,而且夏季用电高峰期也没拉闸限电啊,这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吗?
36955 浏览 1 回答 1199 80 分享到
策马入山林
2021-09-28 22:27:37

关于此次全国性的拉闸限电,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主要有两派观点:

一派是“下大棋”,另一派是“补作业”。

所谓的“下大棋”,指的是中国限制工业用电,是为了和美国打金融战。

他们的大致逻辑是:

疫情后全世界各国停工停产,而中国率先从疫情中恢复,接到了大量的外贸订单,但中国企业为了抢订单而相互压价陷入内卷,结果就是西方国家获得了大量廉价的中国商品,原材料和海运价格大幅上涨,而中国的出口企业反而只获得了非常微薄的利润。

再考虑到随着各国从疫情中恢复,现在盲目扩张的产能将来反而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这也意味着,我们勤勤恳恳搞生产,结果忙活了半天都是在给别人做嫁衣,还给自己埋了雷。

而各省限制用电,就是想要通过减少出口商品的供应来提升价格,这不仅能提高中国企业的利润和提前实现去产能,同时还能减少对原材料和海运的需求,并把通胀输出到国外。

综上所述,这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


(这种观点主要是通过自媒体流行于公众号和朋友圈)

而“补作业”的观点则出自官方媒体。
起初是@侠客岛(人民日报海外编辑部) 发了一篇文章《生产旺季搞拉闸限电,咋回事?》,随后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也对该文进行了转载。

根据该文观点,这次部分省份限制用电,主要还是因为当地政府上半年无节制使用能源,甚至还违规上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项目,导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被发改委点名预警,而“能耗双控”已经被列入了各省的考核指标,眼看指标可能要完不成了,于是某些地方就用“一刀切”这样的粗暴手段来要求企业停产、限产。
“说白了,跟开学前狂补作业一个道理。”
也就是说,拉闸限电不是什么大棋局,而是地方政府的锅。

以上两种观点,乍一看都有道理,但因为后者出自官媒,所以不少人用人民日报的文章去反驳“大棋论”,嘲笑他们是在搞阴谋论。

但我特意去看了8月17号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随后就发现一个问题:

被列入红色预警的9各省份并不包括东北三省,尤其是吉林,上半年无论是“能耗强度”还是“能耗消费总量”,都是处于绿色状态(表示双控目标总体进展顺利);而辽宁和黑龙江,也只是处于一个橙色,一个绿色的状态,但东北三省这次的停电情况反而是各省份中最严重的。

所以因为能耗双控指标完不成而“补作业”的观点,并不能充分解释东北为什么会如此缺电。

这背后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怎么去找出这个原因呢?

我的方法是:用数据去验证观点。

先来看今年的用电情况。

根据中电联(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今年1-8月全社会用电量54704亿千瓦时(1千瓦时=1度电),同比增长13.8%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今年的用电量确实增长很快。


(2020、2021年分月全社会用电量及其增速)

再细分到产业(来看看谁是用电的大头):

第一产业用电量6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2%;

第二产业用电量3652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6.8%,同比增长13.1%;

第三产业用电量95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7.4%;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9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4.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会用电占比不到15%,增速也是最低的,而第二产业无疑才是用电量的大头,占了约2/3,并且增速和全国平均增速几乎相当。

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今年用电量大幅上升,和制造业的扩张有很大关系。

当然,用电量大增,不一定会导致缺电,因为如果发电量同步增长的话,完全能补上这个缺口。

所以我们还要来看发电量的数据: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538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

到了这里,第一个疑点解开了:

因为发电量的增长(11.3%)赶不上用电量的增长(13.8%),所以今年缺电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多发一点电呢?

一方面还是要回到“能耗双控”上。

“能耗双控”是于2015年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即既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也要控制能源消耗强度(也称单位GDP能耗,即单位产出所需消耗的能源),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低碳、高质量的发展。

该指标是我们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一项关键KPI,并被列入各省的考核指标,发改委还会按季度定期发布各省“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的“晴雨表”。

而今年上半年用电量增长已经很快了,尤其是被发改委点名的那几个省份,地方政府为了完成PKI,有很强的限电冲动,他们更希望把用电量压下来,好完成“能耗双控”指标。

但正常情况下,地方政府限电,限的也应该是工业用电,而不是民用电。

一来是民用电本身占比不高(1-8月占全社会用电比重仅为14.6%),压降民用电效果有效;二来是对老百姓生活影响太大,很容易爆发“舆情”,影响地方形象和官员的升迁;所以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和电网很少会去限民用电。

而且上文也分析了,东北三省并不在“能耗双控”目标红色预警的名单里,尤其是吉林,人家是双绿色状态,所以这次东北拉掉民用电,肯定有别的原因。

而这个原因,我认为和煤炭价格大涨有关。

这里先要补充一点和能源结构相关的背景知识。

减碳可以分为发电侧降碳电网侧降碳用电侧降碳

而在发电侧,不同的能源发电(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造成的碳排放也是大不相同的。

其中火电的碳排放,要远远高于后面几种(甚至高达几十倍)。

中国因为“富煤、贫油、少气”的先天条件,发电的基本盘还是靠火电(一直到2020年,火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例仍然高达71%),并且中国的火电以烧煤为主(欧洲的火电则主要是烧天然气)。

但由于火电碳排放很高,而烧煤又是火电里碳排放最大的(烧煤是烧天然气的2-4倍),出于减碳考虑,中国这些年在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与此同时,还关停了一批高污染的中小型煤矿,并且限制大型煤矿的开采数量。

在过去用电量增长不快的情况下(“十三五”时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5.7%),这当然没什么问题。

通过增加新能源发电来补上电火的缺口,不断降低火电的占比,不仅能降低碳排放、减少采煤造成的污染,还能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但今年情况比较特殊,不仅用电量增长很快,而且新能源发电还不太给力。

就拿水电来说,今年的降水量出现了很明显的北移,本该下在南方的雨,都跑到北方去了,导致南方的水电站发电量出现了下降(今年1-8月,全国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1%),北方城市却发起了大水。

发电量双位数上涨+新能源不够给力,结果就是今年火电的发电量增速高达12.6%(1-8月火电发电量占比72%)。

这也意味着今年我们对煤炭的需求,出现了显著的上涨。

那么,我们的煤炭够用吗?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9亿吨,煤炭净进口量约为3亿吨。



即我们的煤炭自给率高达93%。

所以原本我们对煤炭(尤其是发电用的动力煤)应该是有很强的定价权才对。

但今年因为煤炭需求飙升,再加上前些年关停小型煤矿和主动控制产量,导致煤炭确实是不够用了。

我专门去查了一下数据:

今年1-8月,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4%,煤炭进口比去年同期还低了一点,而火电的发电量却增长了12.6%。


(其实本来应该专门用动力煤数据做比较的,因为动力煤才是专门用来发电的,但是因为没查到细分数据,所以这里用了原煤数据,但因为缺口很大,所以对总体结论应该没影响。)

显然,供应的增长(自产+进口)跟不上实际消耗量的增长。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煤炭市场从过去的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价格也出现了大涨。

秦皇岛港5500大卡燃煤价格为例,2020年12月该种煤炭的签约价格大概在600元/吨左右,而去年价格最低的时候甚至一度只有300-400元/吨。

而到了今年8月底,秦皇岛港5500大卡燃煤的价格已经涨到了885元/吨,相比于去年底,价格将近涨了一半。



在很多欧美国家,电价是根据市场浮动的。

(今年以来,欧洲主要经济体的电价出现了大幅上涨)

美国得州今年更是因为一场暴风雪,导致电价一度飙升200倍。


而中国的电价是受到政府管制(在基准价的基础上允许小范围浮动)的,发电厂不能因为成本高了就随意提高出厂价格。

于是就有了上个月11家燃煤发电企业(包括大唐国际、北京国电电力、京能电力、华能集团华北分公司等)联名向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哭诉”,希望能提高电价。因为按照8月份的这个煤价,发电厂“每发一度电就要赔一毛钱”。



发的越多,赔的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发电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自然会有能少发(电)就少发,能不发就不发的冲动。

所以我的判断是:这次东北拉闸限电的直接原因,并非是地方政府出于“能耗双控”指标故意拉电,而是煤价大幅上涨后,辖区内的火电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减少了发电量导致的。

这从当地电网和供电公司对媒体的回复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受电煤紧缺、火电机组停机容量大、新能源发电电力偏小和电力负荷增长等因素综合影响,东北电网电力供应持续紧张。”

东北因为纬度高、日照短,不合适发展太阳能发电,也没有大江大河,所以也不适合搞水电,火电是东北的绝对主力(风电辅助)。

而动力煤价格大涨后,火电厂以缺煤为借口(上面分析了,现在动力煤价格太高了,发电是亏本的买卖,所以电厂根本就没动力采购),停掉了大量发电机组,相当于东北的主力发电选手撂挑子不干了,我认为这才是东北缺电的直接原因(还有一个次要原因是东北最近没什么风,导致风电也出不了力)。

至此,我们可以来小结一下:

1.受制造业产能扩张等影响,今年1-8月全国的用电量出现了大幅上涨,而发电量的增长未能跟上用电量的增长,用电存在缺口是一个客观事实。

2.部分省份的“能耗双控”指标早已进入红色预警(比如江苏和广东,两项指标都红了),这些省份限制工业用电(某些地方已经要求辖区内的企业做二休五了)的原因确实符合官媒说的,是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指标在“补作业”。

3.但东北拉闸限电并非是因为地方政府“补作业”,而是因为煤炭价格过高,火电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减少了发电量导致。

(当然,这些年搞能耗双控,也对我国的原煤产量进行了限制,这是无法平抑煤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原来一切都还是回归到了供需关系,于是开始嘲笑“大棋论”,觉得他们是在搞阴谋论。

但我并不赞同嘲笑他们。

因为通过控制工业产能,防止出口企业相互压价拼内卷,确实对提高中国出口商品利润和打压原材料价格,有着明显的效果。

就拿钢铁产业链来说,中国的粗钢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6.7%,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但过去这些年中国钢铁企业的利润却很低。

为什么?

还是因为自己人在搞内卷,搞低价竞争,然后指望着通过走量来扩大盈利总额,结果就是中国出口的粗钢价格卖得很低,钢铁产业链里的利润的大头都被力拓和比和必拓这样的铁矿石巨头拿走了,连铁矿石的议价权也完全被掌控在他们手里。

但今年我们通过限制钢铁产能打了一场翻身仗,不仅提高了钢铁企业的利润,还把铁矿石的价格给打了下来。

同样的道理自然也适用于其他商品。

但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的商品种类实在太多了,我们不可能像对待某个特定行业(如钢铁)一样,通过控制产量来提升某个品类在产业链里的利润和话语权。

通过能耗双控,则可以对产能起到筛选作用——把那些低能效、高能耗的落后企业,在能耗双控指标的约束下,逐渐地淘汰掉(但前提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执行这项政策)。

所以2015年我们提出“能耗双控”目标的时候,我认为确实是有这方面考虑,是在下一盘大棋。

这从某省最近流出的一份内部文档中也可以得到验证。

在文档中,很明确地提到,“东南亚等国的低端产业订单大面积回流,形成了恶性扩张,在增加碳排放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国家带来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以及“不能再扩大落后低端产能,把碳排放和污染留给中国,为美国做贡献”,并称相关措施已经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能耗双控目标和中美之间的竞争,以及去产能对国家的金融稳定,确实存在某种关联。

只不过,这步棋是我们在2015年出台能耗双控目标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的,而不是像那些“大棋党”认为的,是为了和美国竞争,突然祭出了这一招。

最后,如何破解当下的缺电难题?

我觉得解决方案不外乎以下几种:

1.增加原煤产量,扩大煤炭进口,以增加市场上动力煤的供给;

2.放开对电价的管制,允许发电厂根据发电成本适当提高出厂电价,让发电厂有动力重新启动机组并网发电;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国有发电企业带头承担社会责任,克服价格倒挂,含泪亏本发电。

4.加强电网间的调度,让供电能力有富余的省份对东北三省进行支援。

……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办法,东北的采暖季快到了,没有电是万万不行的,希望能尽快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也相信我们的政府有能力也有智慧解决好这个问题,让东北的老百姓能够安心过冬。

0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