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很难被说服?
圭多达莱佐 | [ 标签:职业 ] 2021-01-24

人在和他人交流的时候观点观念不同这很正常。但是有时候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被别人否定以后,为什么人会出现不接受,然后去寻找证据证明别人是错的,哪怕心里很明白自己的观点是错的,还是渴望寻找出证据在证明自己。甚至这个证据很微弱很站不住脚,但是仍然会强行解释,仿佛只要这根稻草没被推翻自己的观点就没被推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心理学家又是怎么解释这样的现象的呢?

147441 浏览 1 回答 2517 155 分享到
林空鹿饮溪
2020-10-30 19:33:17

归根结底一句话: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是皇帝还是乞丐,不管她是圣徒还是妓女,会轻易地认为自己的思想竟然是错的。【题引】:有一天,王阳明的弟子问:“老师,我犯过许多错误,可你为什么不提醒我?”王阳明反问:“我没提醒你,你怎么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弟子答:“我学习后才知道。”王阳明说:“所以我教导你学习啊。”弟子有点疑惑:“我的意思是说,你应该帮助我改正错误。”王阳明笑道:“你自己的错误,别人怎么改正得了?只有你自己,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其实这个心理,可以用《道德经》里的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不自是,故彰;

1、公元200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叫“官渡之战”。最终,曹操以三万兵马击败袁绍十几万大军,从此拉开了历史新序幕。可是这场战役,不仅袁绍自己后悔不已,就连后世无数的历史学家也为之扼腕痛惜。为什么?因为袁绍本来不会失败,如果当初他采纳了田丰提出的“持久战+游击战”建议的话。那么按照常理:失败后的袁绍一定会痛定思痛,亲自去监狱里给田丰松绑,并且赔礼道歉,重新启用。还别说,在“官渡之战”失败后,真就有一个狱卒向田丰提前道喜。然而,田丰却仰天长叹道:“他若胜了,我或许能活;如今败了,我必死无疑。”【备注】:《三国志•袁绍传》: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果然,袁绍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田丰“杀人灭口”。

2、不过,田丰之死虽然可惜,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起码他临死前的这一叹,就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人性的天大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正常的人,是不会认错的。什么?让一个人认错真的有这么难?对!不仅难,而且难于上青天。

3、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为了研究这个现象,还专门写过一本书来探讨。书的名字就叫《谁会认错》,他在书里收集整理了数不胜数的真实案例:从总统到平民;从明星到穷人;上至国会议员,下到企业职工;无论是高教育的大学教授,还是低文化的街头小贩。几乎无一例外,全体国民统统都是“死不认错”的代言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可以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因为当一个人承认自己错误的时候,就等于是从大脑中强行卸载掉旧的思维,同时再安装一套新观念。而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大脑信息短路,从而造成思想系统的紊乱。这可并不是我空口无凭,一时臆想,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心理学和脑神经学双重依据。我上面描述的那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失调”。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在《当预言失灵》一书中提出来的:因为他发现那些所谓的末日邪教派成员们,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信仰坚持。哪怕他们的教主关于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了,他们也不会认为教主在欺骗。但是,毕竟这种“预期落空”引发了他们认知上的不协调,那怎么办呢?指望他们知错就改,回头是岸?公开承认自己蠢?别开玩笑了。认错这么反人性的事情,世界上从古至今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声明一下:这里的”认错“是指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的思维是错的,不是那种勉强装出来的面子功夫。所以,基本上所有的信徒为了解决这种认知失调的办法不是承认错误,而是去接受一个新的预言:外星人已经因为他们的虔诚信仰而饶恕了这个星球。也就是说:当人们在遇到一个跟自己认知不匹配的新观念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接受并改正,而是找出支持旧观念的其他理由,哪怕这个理由荒唐至极。

4、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神经科学家德鲁·威斯顿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扫描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脑电图表明:当人面对令自己认知失调的信息时,大脑主管理性的区域就会突然“断电”,停止工作;而当恢复了协调时,大脑的情绪区域就会突然“亮灯”,兴奋异常。——艾略特·阿伦森《谁会认错·第一章》也就是说:当人在面对自己错误那一刻,是没有理性的,所以是不可能认错的。除非等大脑适应了那一套新的、正确的思维程序,人才会恢复理性,改过自新。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即使听到一个人说“对不起”的时候,也往往是几天,或者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当然,如果他的大脑与新思维程序不兼容,那么我们恐怕就永远也不可能看到他低头道歉的样子了。

5、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让一个普通人认错都是那么地艰难,何况是帝王将相呢?当我们明白了这条人性规律的时候,也就明白了“不自是”的重要性。所谓“不自是”,就是不以自己的想法为绝对准绳,去度量天下一切人和事。尤其是当一个领导者“自是”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涟漪效应,造成的恶果也往往会放大数十倍。

6、讲一个老典故:公元631年,有一个叫李好德的人在公共场合妖言惑众,可能说了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唐太宗大为光火,下令道:“关起来严查!”当时的大理丞张蕴古经过一番调查,最后上报说:“此人有癫痫病症,所以才疯言疯语。按大唐律例,应该无罪释放。”唐太宗一听:“罢了,那就按制度办吧。”第二天,有一个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李好德的哥哥跟张蕴古是老乡,恐怕两人有私情。”唐太宗大怒,二话不说。立马派人将张蕴古抓起来,拖出宫门外,就地处斩。——《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然而,唐太宗前脚刚砍下了张蕴古的人头,后脚就悔青了肠子。是的,他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他面对错误的方式特别有意思:他并没有从灵魂深处对自己进行一番深刻的检讨,而是顺手一推,将责任迁怒转稼给了文武百官。他质问道:“张蕴古即使有罪,也罪不至死。朕只是一时冲动,你们当时怎么都不劝谏呢?你们这些辅臣是干什么吃的?有什么用?”

7、你看,这就是人性。即使是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在面对自己错误的时候,跟一个街头不讲理的泼妇也毫无二致。当然,作为一国之君,“自是”是付出巨大代价的。张蕴古被杀之后,大唐的法官们人人自危。为了怕被人扣上“徇私枉法”的帽子,纷纷在处理案件时都不加斟酌,一律从严。从而导致天下百姓惶惶不安,提心吊胆。最后,唐太宗痛定思痛,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不得不下诏:“从今以后,凡是死刑案件,必须反复上奏五次,方可决断。判决前,上奏两次;判决当日,上奏三次。”——《旧唐书·刑法志·第三十》于是在第二年,才出现了全唐死刑犯只有320人的“贞观奇迹”。这就是一个帝王在“不自是”以后,政策所散发出来的一道明朗光辉。所谓的“彰”,不就是“彰明”吗?所以老子说:“不自是,故彰。”第二句:㊣自是者不彰;

(1)、西汉初年,准确的说是公元前200年。一方诸侯韩王信(备注:并非淮阴侯韩信)谋反,刘邦亲率大军讨伐。刘邦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了山西太原附近。韩王信狗急跳墙,于是勾结了北方的匈奴。准备双剑合璧,联手应战。刘邦大怒,但是为了摸清虚实,只好先派了一些使者去查探。匈奴首领将计就计,故意将精兵和肥马隐藏起来,军营内外调派的都是老兵瘦马。——《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使者前后一共派出了十几拨,回来都报告说:“匈奴可伐。”刘邦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这样的好消息,自然心花怒放。认为平定中原,指日可待。不过为了稳妥起见,刘邦最后决定象征性地派娄敬再去一趟。然而意外的是,娄敬出使回来却浇了一盆冷水说:“两国相持,匈奴应该展示肌肉才对。但是匈奴的军营里连一个壮丁都看不到,此必有诈。所以依老臣看来,匈奴不可伐。”刘邦本来信心满满,已经精心策划了好几个月。听到娄敬的报告,忍不住破口大骂:“你个老匹夫,就会呈口舌之利!匈奴给了你什么好处?妄想用一张嘴就堵住朕的二十万大军。”于是,娄敬被关进大牢,刘邦率全军出征。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刘邦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困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要不是陈平临时使出了一套变相的美人计,刘邦恐怕就饿死在白登山上了。

(2)、这一整个事件的过程:其实就是使者们和刘邦从“自见”到“自是”的一步步生长发展的过程,他们像井底之蛙一样沉浸在幻想的情境中运筹帷幄, 根本就没有想过站在匈奴的角度去客观地看待两国对峙的全景,焉有不败之理?反观娄敬,他就并没有让自己的视角局限于敌我的任何一方。所以才能透过层层迷雾,看出完美假象背后的破绽。幸运的是,刘邦并没有像袁绍一样愚蠢的“自是”到底。他逃回来之后,亲自去大牢里认错检讨,还把娄敬敕封为建信侯。当然,你可以说刘邦并非是诚心改悔,只不过是一番政治表演而已。但你无法否认的是:在后来汉王朝的朝堂上,一定会站出许多敢于提反对意见的人。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好事,这不就恰恰印证了“自是者不彰,不自是故彰”这句话吗?所谓的“彰”,指的就是良政能发扬光大的意思。而一个好领导者的标准:就在于随时随地都能虚怀若谷,不仅不能自以为是,甚至还要常常自以为非。

(3)、美国的一位历史学家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就在《林肯与劲敌幕僚》一书中指出:美国历史上的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就是一位“不自是,常自非”的领袖。在他的八名内阁成员中,竟然包含了他曾经的四位政治死敌。这四位政敌甚至还被他任命了一些最高职务:比如国务卿的职位,他给了威廉·西沃德;陆军部长的职位,他给了爱德温·斯坦顿;财政部长的职位,他给了萨蒙·蔡斯;首席检察官的职位,他给了爱德华·贝兹;我们要知道,这四位政坛老将可都是专门跟林肯唱反调的人。即使他们进了内阁,依然对林肯冷嘲热讽,甚至掀桌子大骂都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林肯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井底之蛙,为了避免自己做决策的时候陷入“自是”的假象。选择了忍辱负重,兼容并蓄。这就是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政治远见和职业胸怀。

(4)、在上面关于“不自是故彰”的解读中,我提到过一个心理学名词叫:“认知失调。”就是指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大脑会发生短路,暂时失去思考的能力。所以会一错到底,死不悔改,这就意味着:普通人的大脑中都安装着一套“死不认错”的思维系统。而美国的神经脑科学家德鲁·威斯顿则用现代医学技术,证明了这一点。他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在人类处理信息时,通过核磁共振进行扫描,脑电图表明:当人面对令自己认知失调的信息时,大脑主管理性的区域就会突然断电,停止工作。——艾略特·阿伦森《谁会认错·第一章》也就是说:人在面对跟自己意见相反的信息时,大脑会关闭理性,启动情绪来对抗。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古代的一则笑话:话说楚国有一个乡下人,从来没有见过生姜。有一天跟人争论说:“姜是长在树上的。“对方纠正说:“错,姜是长在土里的。”这个乡下人却固执己见,说:“你去找十个人问一问,我敢以自己骑的毛驴跟你打赌。”然后,他们果真问了十个人。结果十个人都说:“姜是从土里长出的。”这个乡下人气得脸色大变,拂袖而去。临走时还留下一句话:“毛驴尽管输给你了,但是生姜还是树上长出来的。”——(明)江盈科《雪涛小说·姜从树生》虽然,这只是一则笑话。但是它无疑是脱胎于现实生活,道出了一条人性至理:每个人都是根深蒂固的“自是”者,不管你拿出多少证据证明他错了,他依然会从另一种角度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即使是那些黑社会人士以及监狱里的罪犯,也不例外。你一定会说,这怎么可能呢?但是,这就是事实。

(5)、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戴尔·卡内基在写《人性的弱点》一书的过程中。曾经对美国一所著名的“星星监狱”进行了深入的访问和调查,他惊讶地发现:无论是杀人犯还是黑帮头目,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罪有应得,有的人甚至会认为自己为社会做出了某种贡献。比如:杀人犯会说自己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非法经营者会说自己的黑市交易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著名的黑社会教父阿尔卡彭则自豪地声称:“自己为社会的边缘青年提供了一份谋生的工作。”其实,他们的逻辑虽然听起来荒唐不经,但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他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是统一的。如果发生偏离,人就会感到迷茫和手足无措。就好像机器人的指令和行为如果不统一,也会陷入瘫痪的状态。所以,人一旦发生“认知失调”,就必须立即校正。那么,思想和行为哪一个更容易被调整呢?当然是思想。因为你投入行动的成本,一般都远远高于你思考的成本。根据行为经济学的“沉没成本”效应,你投入的越多,就越不容易放弃。所以,你最划算的办法就是:校正自己的思想,以符合自己当前的行为,哪怕是随便找一个荒唐而可笑的理由。这就是人们往往“死不认错”的经济学原因。

(6)、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自是的人,越容易犯罪。所以罗素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麻烦就是:傻瓜和狂热分子对自己坚信不疑,而智者总是充满疑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智者就像是一个大法官,每天都要面对并且处理原告的诉讼状和被告的辩护词。所谓的“被告”就是我们“行为”,“原告”就是我们的“思想”。而大法官其实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决断思想与行为究竟“孰是孰非”的,甚至往往会出现“今是而昨非,明是而今非”的矛盾状态。所以罗素还说过一句名言:“我才不会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万一我是错的呢?”说句老实话,我之所以比较喜欢罗素:就是因为他不装逼,总爱说老实话。

(7)、由此可见,智者的思想历程,其实就是一个人不断地打破“我执”的过程。先是信,然后疑;疑,然后再信;信,然后再疑。如此循环往复,小疑小信,大疑大信。释迦牟尼讲经的时候也曾经对一些外道的教徒们说:“佛法如金:金不怕火,法不怕疑。以火验金,以疑证法。”也就是说在释迦牟尼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怀疑,那他根本就不会有真正的信仰。而反观现实中那些“自是”的人,往往就都对自己的理念一信到底,坚定不移。最可怕的是,他们还往往不允许别人质疑。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杀人狂魔希特勒。8、希特勒就是一个极端自是的人,而极端的自是,必然会造成极端的犯罪。因为在他的决策团体中,只允许不折不扣地执行,从来就不允许出现不卑不亢的质疑。希特勒的一位忠实追随者阿尔伯特·施佩尔就在1969年出版的回忆录中透露道:“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偏离了现实。很快就会被周围的人发现并且批评,从而能得到改正。但是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中并不存在这种矫正的机制,它完全是与世隔绝,与外界隔离的。所有的人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四周都是哈哈镜的大厅之中,你的任何一个表情,都只会被放大并且反复确认。在哈哈镜里,除了我自己,我什么都看不到。”所以,尽管希特勒在二战期间一共屠杀了至少六百万无辜的犹太平民。但是,他从来没有一天怀疑过自己的正义性和正确性。“自是”到这种地步,已经无药可医了。显而易见,希特勒肯定没读过《道德经》。即使读过,也不可能读懂。如果他读懂了,就断然不会熄灭良知之火,堕落到黑暗的世界中不可自拔。所以老子才会说:“自是者不彰。”——以上内容选取自《酷说老子~第二十二章以及第二十四章》

0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