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中年危机+延迟退休
琢磨琢磨ZOMOZOMO | [ 标签:互联网 ] 2021-03-13

2021年3月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将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本就已面临中年危机,再叠加延迟退休,该如何是好?



121503 浏览 1 回答 2287 217 分享到
一遇风云遍化龙
2021-05-31 12:58:30


我非常能理解这种焦虑,相信每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人都感同身受。

挣钱越来越难,退休却越来越晚。如果是体制内捧“铁饭碗”的,不愁失业,晚点退休好歹能多挣几年钱;

但一个普通职业者,从遭遇中年失业危机到可以合法领取退休金,期间如此漫长的一段人生应该如何安稳度过,确实是个很伤脑筋的问题,这在过去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01
为什么以前我们没有遇到这个难题?

这是因为解放前,也就是封建社会时期,国人的平均寿命不过30-40岁(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

那时能活到60-70岁再退休的人极少,根本不存在什么退休之后没钱花的问题。

比如,孔子他老人家曾经有感而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我对这段话的一个理解就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要像他一样活到70岁、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的境界,很难很难。

大多数人都是在“而立”和“不惑”之间就已经离开人世了,这种状况维持了将近2000年。


02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

中国传统的“70岁就已经年龄很大,50岁就应该要准备退休”的想法,是在平均寿命低于四十岁的大前提下所做出的规划。

事实上,现在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5岁以上(如: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岁),比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的人均寿命提升了近一倍。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把人生按照现有年龄除以2的方式来过。

比如,孔子说“三十而立”,人到30岁就已经到了人生巅峰了,再不成家立业就晚了。

而现在(说得夸张点)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六十而立”就不错了,应该用这种思想去指导我们安排人生。

这个观点来自2018年一本思考未来社会的著作,叫《百岁人生》。

书中预测,随着医疗科技发展,未来人类的平均寿命将逐渐延长。

过去200年中,预期寿命一直稳步上升,每10年增加2岁以上。这意味着,

如果你现在20岁,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以上;

如果你现在4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5岁;

如果你现在6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0岁或者90岁以上。

——《百岁人生》

在这种漫长的人生中,传统的“三段式人生”——即上学、工作、退休的人生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我们看问题要摆脱过去这种思想的束缚。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探讨35岁失业危机?

那是因为,从以往乃至现在,我们的认知都是35岁时就应该成家立业、走上人生巅峰了,否则之后就要走下坡路了,那还怎么好找工作呢?

但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限制。

按照《百岁人生》的观点,如果把人生不同年龄阶段除以2来理解,35岁除以2大概也就17、18岁。

请问,17、18岁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恐怕还在进行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冲刺(高考)吧。

如果以这种冲刺的心态来面对35岁时的人生,估计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一个拥有敢于冲刺的年轻心态的人,怎么会愿意接受35岁过后就一蹶不振、化身咸鱼的假设呢?

TA会考虑的一定是,如何在那个时候重新开始学习新的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到了七老八十依然能适应社会竞争的要求。

以这种心态对待人生,才能豁然开朗。


03
当然,如果大家觉得前面讲的太鸡汤,我建议大家再去思考另一个问题,那可就是血淋淋的现实了。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楢山节考》。

影片讲述的是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的一个贫苦山村。这个小山村有一种习俗,老人一旦到了70岁,就要由儿子背到后山上,任其自生自灭。

因为那个时代的日本物质相当匮乏,生产力极为低下,每个人生产的粮食全部加起来,都不足以维持所有人的生存需求。

如果让超过50岁以上的人继续活着,整个社会就会崩盘,非常残酷。

今天,如果我们把35岁失业和延迟退休这两种焦虑摆在一起,就能推导出一个很不乐观的结论。

一方面,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很多现在35岁的“前浪”,又觉得在“后浪”的步步紧逼之下,自己无法创造更多价值了。

创造价值的时间越来越短,需要消耗价值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生产出来的价值越来越不足以维持这么多老龄人口的生存需求。

如果这成为全世界所有人的共性,那《楢山节考》的情节将不再只是电影,而是成为血淋淋的现实。

届时人类在物质社会所建立起来的伦理道德,恐怕都将被重新解构。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我要呼吁像我一样的中年朋友,甚至是更年轻的朋友,不要再用平均寿命三四十岁的年代的传统观念去衡量我们的人生了,这样做除了让自己深陷焦虑旋涡,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

如果我们默认将来要活到100岁,不如就从现在开始,在心态上把自己的年龄除以2吧。

0 0 评论